当然,超级英雄电影总是还有海外市场能够回收利润——再加上票房之外的周边收益,电影制作公司总是能够回本的,最后的最后,“超凡蜘蛛侠2”的全球票房落脚于七亿零九百万,单纯从票房分红来说,索尼哥伦比亚影业居然还成功盈利了……区区一千万美元,如果再加上周边收益,那么数字还可以更高。
但,这不是索尼哥伦比亚影业所期待的数字,收益比着实太低太低,他们不愿意放弃超级英雄的版权开发,却又必须找一个替罪羊,最后,兜兜转转了将近两年,他们取消了“超凡蜘蛛侠3”的拍摄计划,并且开除了导演马克-韦伯(arc-webb)和男主角安德鲁-加菲尔德,宣布重新启动全新的“蜘蛛侠”系列。
从“超验骇客”到“星际穿越”再到“超凡蜘蛛侠2”,2014年的暑期档充满了诸多变数,正如流媒体奈飞的快速崛起,现在整个好莱坞的传统电影制作行业也正在激烈变动着,以迪士尼和华纳兄弟为首的电影公司正在不断调整着未来计划,每一部电影的票房与收益都将成为奠定后续计划的基石。
这也使得“星际穿越”的票房走势吸引了更多瞩目。
继首映周末的惊险爆发之后,所有视线都再次朝着北美周末票房排行榜投射了过来,因为人人都知道,次周票房跌幅才是真正考验。
最好的案例,“阿凡达”,首映周末只有七千七百万,在历史长河里根本就不值一提,但次周票房跌幅只有百分之一点八,再次拿下七千五百万,最终北美票房突破七亿——“泰坦尼克号”的首映票房更是只有两千八百万,次周票房还迎来了涨幅逆袭,最后也同样书写了票房奇迹。
对比案例,“哈利-波特与死亡圣杯(下)”,首映周末一亿六千九百万,2011年上映时打破了“蝙蝠侠:黑暗骑士”的历史最高首映周末票房记录,但次周票房跌幅高达百分之七十二,最终北美票房也只有三亿八千万,甚至没有能够突破四亿门槛——而“黑暗骑士”的北美票房则是五亿三千万。
由此可见,首映周末票房固然重要,这是一个初印象;但口碑与反馈所带来的后续影响,也就是次周跌幅,这才是电影最终票房天花板的衡量标准。接下来,“星际穿越”就将迎来真正的口碑考验。
首映周末结束之后,“星际穿越”和“星运里的错”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社交网络的讨论热点。尤其是前者。
最开始,仅仅只是“蓝礼-霍尔”的光环制造出了吸引力而已,再加上“星运里的错”横空出世制造出了意外局面,这也使得广大年轻观众们产生了好奇,纷纷走进电影院;但渐渐地,伴随着时间的推进,那些观看完毕电影的观众们开始在社交网络之上发布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于是,讨论就朝着电影缓缓倾斜了。
社交网络是一个独特的平台,掩饰在一个个“昵称”背后的脸孔全部都演变成为一个虚拟的网络符号,这也使得每个人都可以释放出自己私底下不为人知的一面,肆无忌惮、口无遮拦地表达着自己最真实的观点。
对于电影自然也是如此。
喜欢有之,讨厌有之,憎恨有之,追捧有之。所有的情绪都被放大了十倍或者二十倍之后呈现出来,纷纷扰扰地遍布了整个网络,即使是称赞的话语也都显得失去理智,“大师之作”这样的评论应该每年都会出现数百次以上,但肯定没有人当真——如果大师之作真的如此容易又如此繁多,那么也就不叫“大师之作”了。
更何况,“星际穿越”本来就不是一部简单的爆米花作品,争议,自然就更加热闹了。
正如蓝礼在首映式的问答环节所说,这是一部以情感打动观众的作品——这也是与“盗梦空间”最大的不同之处,观众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冲击,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但可以确定的是,感受必然是不同的,只有自己真正欣赏完毕,才能够明白那种冲击到底意味着什么。
对于影评人和资深影迷来说,这种情感冲击太过表面太过煽情也太过廉价,反而是丢掉了诺兰最为擅长的部分,继而遗失了电影成就一部科幻经典的哲学上升空间,这也是他们对电影表示出迟疑的主要原因。
但他们也承认,对于普罗大众来说,这可能是一件好事。
首映周末仅仅凭借着一腔热血爆发出了七千五百万的票房之后,观众们真正地开始思考这部电影所带来的情感冲击:
这也首次引爆了北美市场的狂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