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此刻,那些记忆却再次翻涌上来,如此栩栩如生。就好像当初刚刚抵达纽约时一样,刚刚离开了伦敦,刚刚离开了束缚,刚刚获得了自由。再次抬起头打量一下周围,这种恍惚感渐渐变得清晰起来,时光的穿梭和倒流似乎没有任何缝隙。
所有一切都如此熟悉,熟悉的先驱村庄,熟悉的后门长巷,熟悉的表演之夜……还有熟悉的梦想困境,熟悉的苦苦等待,熟悉的茫然若失……一切的一切都太过真实而真切,以至于让蓝礼有些分不清楚,瞬间就再次回到了三年前。
那个冬天,那个先驱村庄,那个纽约。
那时候,“太平洋战争”刚刚杀青,满身疲惫、精疲力竭地结束了拍摄和休假,回到了纽约。事实上,剧集杀青之后,他还在澳大利亚逗留了一段时间,学习冲浪,放松身心;尽管如此,离开了澳洲的漫天骄阳,一头闯进纽约的阴冷和潮湿,还是让人无法适应。
在剧集的拍摄过程中,他第一次真正地感受到了表演的快乐和幸福,也再一次脚踏实地地确认了自己的梦想和坚持,他的才华得到了初步认可,并且还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憧憬着未来、期待着发展,充满了自信和骄傲。
但,“太平洋战争”还没有正式播放,内心深处难免有些忐忑,期待着专业影评人们的反馈信息,也期待着观众们的观看反响,距离成功那么近却又那么远,患得患失的心情始终在起起伏伏,一丝丝不安,还有一丝丝激动。
一方面,坚信不疑地怀抱着梦想,竭尽全力地朝着目标冲刺;另一方面,却又难免自我怀疑,自己的才华和天赋是否真的能够打动大众,是否真的能够寻找到知音,又是否真的能够开创出一片天地,甚至于,自己是否真的具备了天赋?
一方面,目睹着身边一起试镜一起寻觅机会的小伙伴,陆陆续续地开始接到了试镜通知,甚至更进一步地得到了表演机会,以自己的方式赢得了机会,内心深处难免滋生出一丝羡慕;另一方面,却又拒绝妥协,只是顽固地梗起脖子,拒绝与他们随波逐流,倔强地坚持着自己。
一方面,专心致志地投入专业技能的打磨和研究,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坚信着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却又开始恐慌,艺术与商业的平衡是否落入了无法逃脱的窠臼之中,他终究将成为时代洪流之中的一粒尘埃。
即使两世为人,生活的未知课题依旧需要慢慢摸索和探究。
就是在那个冬天里,蓝礼-霍尔和勒维恩-戴维斯重叠在了一起。
他们是一样的,怀抱着才华,坚定着信仰,执着着梦想,有些愚蠢地坚持着一个理想,却依旧清高而骄傲,静静地等候着属于自己的机会,耐心地等候着梦想生根发芽的时刻。尽管,内心深处的矛盾和冲突从来不曾真正地消失过,但他们还是高傲地抬起了头颅,顽固不化地执着前行。
面对安迪-罗杰斯的三顾茅庐,诚意十足,但他却始终摆出了高姿态,明明一无所有,还依旧在挑三拣四,比起事业的突破和发展来说,更多还是担心着自己作为艺术家的追求,文人的清高和傲然挥之不去,拒绝妥协,自以为超然。
面对“雷神”的试镜邀请,他从来不曾真正考虑,仅仅只是将作为一次学习机会进行翻阅,而后就放在了一旁拒绝理会,明明是一介新人,没有挑选的余地,却还是要求多多,怀抱着一个纯粹到无语的理想主义,在好莱坞之中横冲直撞。
面对“活埋”的演出机会,竭尽全力、孤注一掷,因为这是自己心目之中的最佳选择,于是就飞蛾扑火一般地冲刺上前,奋不顾身地赤足狂奔,竭尽全力追逐着这部作品,但内心深处,他却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胜任这份工作,更加无法确定这次机会是否能够实现自己的艺术坚持。
矛盾而愚蠢,天真而固执。
如此故事,着实太过耳熟,也太过真切。他是如此,勒维恩也是如此。
挑剔着吉姆的商业化演出,羡慕着特洛伊得到经纪人的赏识,鄙夷着四重唱的低俗,嘲讽着姐姐对艺术的一窍不通……为了快钱不得不选择低头,加入了吉姆的行列,演唱了一次广告歌曲,却巴不得自己的名字彻底剔除出制作者行列,放弃到手的版权,而选择了现金……为了最后一次机会,千里迢迢地前往芝加哥,放手一搏,却灰头土脸地败兴而归。
这是勒维恩的故事,也是蓝礼的故事。
就连眼前巷子口的热闹和汹涌也都如出一辙,他们可能听说过“蓝礼-霍尔”或者“勒维恩-戴维斯”的名字,却仅仅只是凑热闹而已,不曾真正地了解他的才华和创作;他们可能根本不在乎“蓝礼-霍尔”或者“勒维恩-戴维斯”到底是谁,仅仅只是想要享受一个夜晚的放松和娱乐。
他们熙熙攘攘地聚集在先驱村庄门口,却彻底与他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