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两天,王良策约著作令史闵彪饮酒,大夸特夸国史撰写的好,有司马迁班固之风采,不虚美不隐恶,堪称东汉以来第一史
闵彪被夸的晕头转向,心里也颇为自得,几杯酒下肚,听王良策道“良史只存于宫中,由皇族览阅,仿若明珠暗投,衣锦不能还乡,可惜可叹”
“是啊,这话说我心坎里了”闵彪双手击掌,大有知己之感,道“前些时日,我劝尚书令,将国史刻在石碑上,立在通衢要道,供世人欣赏品鉴,岂不快哉”
“若当真如此,我要准备十斛酒,日夜流连忘返了”
“哎,尚书令认为这样做耗时耗工,所费太大,还在犹豫不过,我看他近来心思略有松动,当是有机会的。谁想彭城大败,又要赔偿江东岛夷这么多钱物,估计是彻底没指望了。”
王良策道“也是,国家危难时,一切从简这样吧,不如多印一些,赠与百官和贵戚,至少也得让他们知道尚书令和闵兄耗费的心血”
闵彪喜道“妙”
王良策趁机道“你去说服尚书令,我请五殿下去说服二殿下。主上病重,现在二殿下监国,只要他同意了,就万事大吉。”
“行,咱们说定了,我明天去见尚书令”
太极殿。
崔伯余和二殿下元敦在谈话“监国,这三十人皆是品才兼优,可为冀定相幽并等五州诸郡的郡守之职”
元敦皱眉道“起家就为一郡之长,怕是不合规制那些郡有空缺,还是先从在职已久的官员们选出,他们勤勉治民,尚未酬功,尚书令举荐的这些人,应该从郎吏做起,历练之后,择优拔擢”
崔伯余坚持要这三十人当郡守,元敦无奈,只好同意。
他根基太浅,只能依附崔伯余才能坐稳监国的位子,可以说朝廷真正当家的人,是崔伯余
回到尚书省,崔伯余遇到了闵彪,听他一番提议,觉得可行,于是拨了百万钱的专款,命他立即办理此事。
有钱好办事,闵彪征收了邺都所有的印刷厂,不出半月,国史印刷两千卷,分送各贵戚门阀百官的宅院,多余的直接在神坛外搭了遮雨避风的木棚子,放在里面,供行人翻阅。
然后,元克出动,借小范围的聚会,故意把国史的秉笔直书说成丑化鲜卑祖先,果然传出去后,大家先入为主,一看就是这么回事,激起了鲜卑贵戚的滔天之怒,纷纷进宫告状。
病榻上的元瑜不胜其烦,恰逢何濡进宫,问起他对这事的看法,何濡突然跪地,叩首道“请主上屏退左右”
元瑜疑道“此间都是我的腹心,可对我言之事,皆可让他们知道”
何濡郑重其事的道“月前,崔尚书举荐三十人,出任冀定相幽并五州三十郡的郡守,监国先是反对,可崔尚书固执己见,监国便同意了。这是名单,三十人全是汉姓门阀出身,甫一入仕,就是郡守。我认为此举彰显了二害,一,监国毫无节制崔伯余之力,坊间有人称元与崔,共天下,起因就在于此。二,陛下推行汉化,是要鲜卑族和汉族融为一体,不分彼此,皆是大魏的子民。可崔伯余现在的所作所为,却是为了打压鲜卑人,不顾损害朝廷利益,也要提拔汉人。比如这三十个郡的太守之位,其中有十八个郡,都有为官多年,考绩为上品的鲜卑人可以担任,可他一意孤行,到底是居心叵测,还是误解了陛下的意图,臣不得而知。”
元瑜的脸色变得极其难看,眼神逐渐阴冷。
“再如这本国史,不错,陛下是说过,要他秉笔直书,他在开篇记载了献明帝死后,贺后被其父昭成帝收娶,所以贺后前后所生既有献明帝之子,又有昭成帝之子,诸子既互为兄弟,又互为叔侄,这无可厚非,氏族外婚制,是在当时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里的必然选择。可崔伯余万万不该,前面记述了此事,后面却把此事放在汉人的儒家人伦之下进行衡量和拷问。他通过这样的对比,显得鲜卑人不合常道,有悖人伦,羞辱鲜卑族是蛮族和禽兽,不如汉人的尊贵和高雅”
“够了”元瑜突然来了力气,猛砸床铺,道“不要说了”
“臣还要说”
何濡抬起头,一字字道“崔伯余自称张良,算无遗策,他怎会无缘无故的干出这样的蠢事臣斗胆猜测,他想借机诋毁鲜卑代曹魏而立国的合法性,他想要汉人重新掌控北朝的土地,他要造反”
“来人,来人”
元瑜脸庞扭曲,暴戾之气,让人望而生畏,道“抓崔伯余来见我,抓他来见朕朕要问问他,究竟什么样奶水,才能养出这样的狼崽子”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台城,静静的瞪着元瑜走向生命的终点。
” tart”bnk”
天才本站地址。小说网阅读网址